梁應安專欄談溝通(3)- 與病人談死
有病人問我「你是『生死學博士』,經常與晚期癌症病者談死,難道你不怕死嗎?」答案是:「我是唸教牧學,專注於晚期癌病者生死事上的心靈關顧,自然包括『死亡』這個課題;因此稱我為『生死學博士』並不正確。而且也必須承認,我和大部分人一樣會視『死亡』為蠍子的毒??!我也和普通人一樣,每年按時檢查身體,天天小心駕駛。可見我重視生命,並不歡迎『死亡』。然而,最終每個人都一定要與『死亡』相遇。」
因此,當病者面對死亡逼近時,我們就需要帶著謙和的態度,細心聆聽病者對死亡的心事。
請記著細心聆聽必須包括:先操縱自己對死亡的感受和情緒;繼而 耐心聆聽及回應病者的心聲。換言之就是先聽、再問,然後才回應。
先聽:
包括SOAP四個小步驟
- S (subjective) : 病者說了些什麼。
- O (objective) : 關顧者觀察病者的性格、言談之間的語意、病者的生活習慣等。
- A (assessment) : 關顧者評估各方面資料。
- P (plan) : 關顧者先經過祈禱,然後定出回應計劃。
要知道死亡是人類的公敵,是罪惡的結局。在神原先的創造計劃裏,並不包括死亡;而在將來永恆的國度裏,也沒有死亡、疼痛和眼淚。因此,在人間經歷死亡是痛苦的。人們對這種痛苦的感受,往往因個人的性格、背景及信仰的深度而有所差異。在我們開口勸勉(即步驟P-Plan)病人之前,最好按照上述提及的步驟逐一了解才發言;否則,探病者只不過是用了勸勉作「包裝」,實則講出來的卻是自己對死亡的看法,對病者毫無幫助。
再問與回應:
在多數的情形下,病者不會直接道盡心中原委,所以 「再問」是澄清病者心意的重要一環。大家不妨參考以下一例子:
病者四十五歲,單身華裔男子,患喉癌。
在某日例行探訪中,關顧者問及病房內的設備和照顧有否達到要求時,病者忽然凝視遠方(Objective),嘆了一口氣(Objective)開始說話。
病者:看來我也要在這兒一直住下去…(Subjective)。 (說來語氣帶些哀傷)(Objective)。(Assessment:此時病者談及的已不再是病房設備,而是他的前景了 !)
探病者:我剛才聽你說「看來我也要在這兒一直住下去」,你似乎是在說一些重要的事,你可否再講多一些呢?(追問Assessment)
病者:人人都會有這麼一天的啦!醫生今早來過,他說我還剩下一個月…(Objective)。(病者再望向遠方)
探病者:聽到醫生說「還剩下一個月」的時候,你的心情覺得怎樣呢? (通常當病者講到「他祇有一個月生命」之際,探病者的心情即時會變得沉重,感到難過、緊張、欲與無言组其實這時最要緊的,就是要控制自己情緒,平靜地追問病者心情,而不要假設他的心情。)
病者:好!終於解脫!(Objective:很明顯病者的語氣有點懼怕和哀傷。) (A:由於病者視死亡為「帶著哀傷的解脫」,探病者需要進一步向他提出挑戰,不宜緘默,更不要點頭表示同意。注意:在提出挑戰之前,探病者必須保持情緒安定。)
探病者:你說的「解脫 」,意思是不是離開這個世界呢?
病者:是的。(Objective:病者點頭。)
探病者:這樣離開了,你會到哪裏去呢?
病者:……(Objective:病者凝視探病者,探病者宜用安慰的眼神和病者接觸,不要馬上發言。)
探病者:……(在肯定病者沒有再說話的意思後,纔可參考下列資料,按著病者的心聲來作回應。Plan)
首先,回應病者懼怕的感受。
再者,關顧者宜參考《聖經》詩篇二十三篇第四節:神會陪伴我們走過死蔭的幽谷。就好像一個人遠遊之時,親人只可以在登機入閘處與他話別,遊子仍須自己從閘口入內;但可喜的是神必然在入閘處接待我們。另一段可供參考的經文就是詩篇九十篇第一節,正因為「神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」,相信耶穌的人若離世,不但不會落在幽暗處,反而進入光明的居所。
談死實在不容易!讓我們一同學習,使病者和自己都深得關懷和盼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