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應安專欄談溝通(4)- 聆聽:以真理回應釋放病者心結
屬靈關顧其實就是細心聆聽。在語意上,聆聽本身已包含了「細心」、「專注」的意思;我特別在其上加「細心」一詞,目的只是強調,關顧者除了專注聆聽病者心聲外,還要細心為病者著想,卻是以真理作回應。
聖經曾經記載到主耶穌如何細心聆聽,以真理回應,最後釋放病者心結;醫治好一個破碎的心靈。現在讓我們看看這段記載的背景:
經文:記載於聖經馬可福音書。
日期:二千年前,主耶穌出來傳道的第三年。
地點:以色列黑門山腳,主耶穌在山上剛剛顯現了祂是神的榮耀。
人物:一個父親帶著他那個被癲癇病及啞吧鬼困擾的兒子;
許多圍觀的人群;
挑戰門徒趕鬼能力的聖經專家;
主耶穌和門徒。
在這段記載的開始,氣氛十分緊張的—一大群人正在圍觀著一班趕鬼失敗的門徒,以及一個失望的父親和一名仍然被鬼附著、口中流沫,在地上翻滾的孩子;情況更叫人不安的是,有一些群情洶湧的宗教權威人士,在指責門徒無權力把鬼魔趕出。
在傳道的三年日子中,門徒曾經多次成功趕鬼。不料卻在這緊急的關口上趕鬼失敗;而耶穌基督竟然又在這個尷尬時刻,出現在人群當中。如果是耶穌,我定然感到自己門下弟子失敗的壓力,正所謂「面子攸關」,豈會不馬上出手趕鬼,以重振威信。
可是,主耶穌在這混亂情況下,卻願意細心聆聽那位父親的心聲。祂知道,其實祂要醫治的是整個不信的世代,而那名絕望的父親,只是破碎信心世代裏的冰山一角。請大家留意聖經中,主耶穌和父親的對話:
耶穌:「他(這孩子)得這病有多少日子呢?」
父親:「從孩童的時候。鬼屢次把它扔到火裏、水裏,要滅他。你若能作些什麼,求你憐憫我們,幫助我們。」
耶穌:「你若能?在信的人,凡事都能呢!」
父親立即喊著說(有古卷作「立時流淚的喊著說」):「我信,援助我的不信啊!(參聖經—呂振中牧師譯本)。」
那位父親正在陷入絕望、信心破碎、走投無路的境地。孩子自小便遭鬼附,父親一次又一次帶著孩子尋訪名醫,宗教術士等,但現實叫他失望,再失望。求助的信心,早已蕩然無存了!其實缺乏信心的,豈只孩子的父親呢!
晚期癌症病者和其家人極易對另類治療,術士神醫求助,藉以帶來虛假希望(false hope);可惜,在病情惡化下希望幻滅,往往專為更大的絕望。缺水挨餓的人將可多活三數天;缺乏信心、陷入絕望的人,就是多活半天也苦不堪言。因為絕望就是信心破碎者最根本的心結。只有真理所可以醫治這種心結,叫人重拾做人的信心;正如那位父親在醫治的主面前,才能為孩子掌握生機。
主耶穌在發問後,孩子的父親除了回答過「孩子自小病發」之外,他隨即傾訴鬼魔要滅他的孩子,說話之際表現得何等無助、絕望。因此,那父親的求助語調是絕望的、態度是抱姑且一試的;正因為這種絕望、姑且一試的哀怨情緒,使他臨近真正出路的邊緣,也幾乎失諸交臂。
幸好就在此刻,主耶穌有合宜的回應。當時,主耶穌沒有不斷的同情,安慰那位父親;反而是以愛心挑戰他作父親的責任。主耶穌當面向他指出,要做一個有信心前行的人,孩子的病才有出路。因此,耶穌在那重要的關口,故意覆述了那父親的語意:「你若能?」(NIV新譯本聖經:”If you can?”)
我們要知道,以真理的能力來釋放病者心結,必須包括:聆聽、掌握病者心結、尋求真理、帶著從上而來的能力回應病者需要。
在主耶穌面前,孩子父親的反應是強烈的,多年來的委屈、無奈終於來到盡頭了!他立時流淚的喊著,並發出求助的呼聲。大家不妨比對一下,孩子父親前後兩次的求助,是何等的不同—第一次的行動只抱姑且一試、絕望的態度;第二次卻能傾心向大能的主作呼求。
在此,耶穌以真理回應,醫治了父親的心結,不信的世代開始得蒙醫治,最終鬼也趕出去,孩子也著醫治,重拾新生。可見,細心聆聽不單止於聽見而已,還要以真理回應,希望每個關顧者均能領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