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人人皆有,了解當事人的情緒狀況,定然可以幫助我們解開病者心結。坊間流行一種稱為「五個面臨死亡階段」的觀點。為方便討論及批評,簡介如下:

第一個階段:否認及與其他人隔絕時期(Denial & Isolation)

病者知道自己身患晚期病之後,便對身邊的人不瞅不睬,獨個兒悶悶不樂;但卻否認身患晚期癌病,自欺欺人。

第二個階段:憤怒或遷怒他人時期(Anger)

當病者病情惡化,又或者病者知道不可再自欺欺人時,病者的情緒變得容易憤怒。家人照顧略有不合心意之際,便大發雷霆;又或者把自己身患重病的原因,歸咎過往醫生誤診,拖延挽救機會;又或者指責某些家人惡對待之,使病者抑鬱成病等等。在遷怒時期,病者與家人關係便會轉趨惡化,言語間彼此傷害或啞忍,埋藏怒氣於心底

第三個階段:討價還價時期(Bargaining)

當病者知道無法自欺欺人,又知道遷怒無益,病者便轉向上蒼討價還價,祈求醫治。在這個時期,病者和家人都會向上蒼祈福,心中默許種種報答鬼神保佑的承諾,其中包括禁戒遷怒、禁戒某類食物或付出金錢報答鬼神之類。

四個時期:沮喪時期(Depression)

病者可能因為對病情感到無能為力,因此心中覺得憂鬱或沮喪。

五個時期:接納時期(Acceptance)

當病情轉趨惡化,病者與家人就已進入預期哀悼的情緒;病者心境轉向接納現實,身心也轉為空洞,對一切身邊事物也變得無所謂了。

這套五個面臨死亡階段,源自一位美國女醫生Elizabeth Kubler-Ross的著作「生寄死歸」(On Death and Dying)。此書以刊行三十年,至今仍受人看重,成為生死學的經典。

在我看來,這是一本好書,它能幫助讀者了解病者種種情緒反應和背後因由。作者闡述與病者對話記錄(Verbatim),頗多精闢之處,可供關顧晚期病者的家人和朋友參考。 不過,這「五個面臨死亡階段」的差誤,卻在於病者的情緒,根本是不可能以邏輯方式單向發展的。據我多年在新寧醫院晚期癌病頤養病房臨床觀察所得,病者情緒甚至可以一日數變,極少是從一個階段,按步發展至另一個情緒階段。因此我同意西乃山醫務社工Michael Chiban博士的見解,認為Elizabeth Kubler-Ross的研究缺乏社會科學數據支持;因為其中有些受訪者,甚至尚未知道自己身患晚期病呢!

故此,我不反對可以「生寄死歸」作為與病者交談之道的參考,但絕不宜盲目地依照其五個階段之說法來行事,以免延誤與病者建立信任的機會。 如果你要問:那該如何掌握病者的情緒呢?我樂於推介Robert Buckman醫生的著作—「I don’t know what to say」(欲語無言)一書。這位作者在新寧醫院行醫,該著作為一輕鬆小品,適合一般讀者參考。

Buckman指出病者的情緒有三個發展時期:

第一個時期:面向威脅期(Facing the threat)

病者個人的性格,身處的環境往往影響了他的情緒反應。

第二個時期:晚期病病徵顯現時期(Being ill)

病者在知道自己身患晚期病初時,外表上身體機能尚能如常運作;但在第二個時期,病徵顯現,他們多不能如常生活,需要倚靠他人照顧起居生活。

第三個時期:最後時期(The last stage)

病者會感到空虛(void),身體機能衰退直至死亡臨近。這當然會影響病者生理,同時也會引發出不同的心理反應。

 

以上簡介了兩種面臨死亡的階段論,讀者可以自己判斷何種說法較為合用,我個人則認為Buckman的理論,較為切合實際情況;誠然人的情緒並不一定是依邏輯性發展的,因此,我認同病者情緒應受著其性格和病情作出互相影響。我的看法是關顧者若能以Buckman的理論為綱,再輔以「生寄死歸」一書的對談技巧,那就應該可以有效地幫助病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