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裕康醫生

在美國患大腸癌的人有相當多,此癌僅次於肺癌,佔美國十大癌症的第二位,每年就有十三萬個新病例,而每年死亡於大腸癌的人也超過五萬五千人,相對來說,大腸癌在亞洲較西方國家少,可能和傳統的飲食有關。

一直以來,西歐、北美等國家的大腸癌發病率甚高,大都認為高動物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是發病的因素,大腸癌包括直腸癌與結腸癌,在中國男性腫瘤死亡率中佔第五位,女性佔第六位,而在美國大腸癌則僅次於肺癌,佔十大癌症的第二位。

近年來香港、台灣及世界各地大腸癌的新症不斷上升,在香港每年新症數目均超過二千宗,比十年前增加超過二成,在台灣每十萬男性中有11人,女性8人發生大腸癌。這可能跟我們的飲食習慣西化有一定的關係。

大腸癌病發病率有地域性的差別:歐美開發的國家發生率最多,開發中的國家次之,非洲及拉丁美洲最低,東方人較西方人少,50-60歲間發生率最高,20歲以下極少。第一代日本人移民美國,大腸、直腸癌的死亡率與日本本土相似,但第二代、三代日本人(日裔)則有2.5倍高的羅患率。亞洲的猶太人與歐美的猶太人大腸、直腸癌的羅患率也不同,歐美的猶太人約三倍於亞洲的猶太人。

大腸、直腸癌主要是腺癌,在發生部份部位以乙狀結腸40%及降結腸35%最多,其餘發生於盲腸8%,升結腸、橫結腸16%。

大腸的功能:

食物經胃部進入小腸,小腸吸收食物的營養後,便將剩下的渣滓運進大腸,大腸的功用是負責吸收水份及電解質。在吸收過程完畢後,無用的渣滓,便會經直腸由肛門排出體外。

病因:

大腸、直腸癌的形成,與肉食(特別是生牛肉)、高脂肪與高動物蛋白、低纖維的食物習慣有密切關係,病發成因有下列五大因素有關:

1. 飲食:脂肪、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新鮮蔬果等的比例。 2. 微量營食素:如維生素A、C、D、E 磷、鈣等的存缺。 3. 血清營養成份,膽固醇,糖脂類,尿素的指標。 4. 體格素質、體重指數、體力活動指數的平衡。 5. 生活習慣,抽煙飲食的操控。

病徵:

大腸、直腸癌總括的病狀計有:大便帶血,肛門出血,腹部隱痛,排便習慣改變,裏急後重(大便解完仍想再解),長期貧血,體重減輕,末期或可摸到腹部腫塊及淋巴腺腫大等。大腸癌臨床表現相當多,隨著腫瘤所在的位置不同,症狀亦有差異,我們通常以橫結腸的中點來區分,左右側結腸。

1. 右側結腸管腔較大且殘渣為液體狀,功能以吸收水份和電解質為主,很少引起阻塞,較典型病徵為慢性大腸出血而造成貧血、腹瀉、下腹隱痛、食慾不振、噁心、嘔吐等。因血液與糞便混合,病人往往不易察覺出血,因此便秘、腹瀉交替發生(大便習慣改變)反而是唯一早期發現的症狀,至於摸到腫塊或體重減輕已經是晚期的現象了。

2. 左側結腸管腔較窄,且殘渣為固體狀,較容易因腫瘤長大而壓迫使便糞變細(以前是香蕉,如今是鉛筆),引至便秘、腹瀉甚至腸道阻塞,大便次數增加,陣發性腹痛等。

3. 直腸及肛管癌—早期病狀為肛門不適及隨時都想大便的感覺,而排便時太用力,則有肛門劇痛現象,並有鮮血排出,細心觀察,大便變幼如絲帶,並附有黏血液。

診斷:

1. 大便潛血檢查—五十歲以上人仕,一般週年體檢,家庭醫生都會給病人作大便潛血檢查,若有重覆陽性反應(素食三天,連續檢查三次,如三次均屬陽性反應),則建議作大腸內窺鏡診斷潛血從何而來。

2. 肛門指檢—由於約五成的腫瘤發生在肛管和直腸內,醫生可通過這簡單方法來作初部的診斷。

3. 鋇劑灌腸x光造影檢查—是診斷乙結腸和直腸癌的有效方法。

4. 內窺檢查— a) 堅硬或柔軟直腸鏡可伸入直腸20公分。 b) 柔軟光纖維內窺鏡更可伸至60公分,直達盲腸,可觀察整個大腸,並可取得活組織作病理化驗,對早期發現甚有幫助。

5. 血液中腫瘤胚胎抗原(CEA)—是從大腸癌細胞分離出來的,即正常細胞所沒有的,因此它在血中的濃渡會隨著大腸癌的發生而升高,手術後,CEA可助偵測大腸癌有否復發。

治療:

1. 手術切除是大腸癌唯一根治的療法,診斷後要盡早切除,切除範圍包括腫瘤和周圍的一段大腸,以及附近的淋巴組織,醫生然後將剩下的兩端大腸接駁。對於直腸癌,醫生需要按腫瘤的位置而選擇不同的切口,若腫瘤太接近肛門,醫生便需將肛門及附近組織切除,將大腸末端在腹壁拉出,縫在腹面,稱為「造口」或「假肛」,以後病人便需在造口的位置貼上造口袋,以收集排泄物。

2. 放射治療 (Radiation Therapy)

3. 化學藥物治療 (Chemotherapy)

4. 免疫治療 (Immunotherapy)

除手術療法外,其他的果效均不顯著,只能作輔助療法,用於手術後以減低復發機會。

預防:

大腸癌與長期進食高脂肪食物有關,我們應當盡量減少脂肪的攝取量,而多進食高纖維質的食物,如生果,蔬菜,五穀,豆類等那些不能消化的部份。高纖維食物有助減少身體吸收脂肪量和幫助排泄,有助預防大腸癌,運動亦證實能減低大腸癌的病發機會,因體力勞動能加速大腸蠕動,縮短糞便內致癌物接觸大腸內膜的機會,大大降低大腸癌的危險,運動量—如每日半小時快步走的運動,也可減低患大腸癌的機會。

早察覺最重要 — 從有了病徵至手術治療,病人往往浪費了不少時間,以至錯過了早期診斷及治療的先機,而早期的大腸癌的治愈率相當高,但若拖延至晚期才處理,則變成病入膏肓了。

因此最重要是人人提高警覺,若發現大便習慣改變,如增加次數或便秘,大便見血,大便變細,裏急後重(大便後仍覺大解)等症狀,應立即接受專科醫生的診斷和治療,若能早期診斷療,則能根治此癌了。

(原文曾刊在號角月報2010年6月美西北版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