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愛回家
認識佳音社,是從世界日報看到母親節戲劇公演的消息開始,抱著可以免費欣賞,又可陪孩子的媽共渡佳節的心情欣然赴會。及至看到演員專業的演出,與故事感人 的情節,我深深地被吸引。緊接著座談會中演員的現身說法,生活体驗的分享,及知名講師帶來深入淺出的訊息,讓我對生活上的一些迷思豁然開朗,感官旳享受加 上心靈的昇華,真是獲益匪淺
今年有幸參與慈母活動第二十屆的公演,看到他們從開始對劇本的編選、聲光道具的安排、演員的辛苦排練、導演一絲 不苟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執導…,我想這一切如果沒有無私的愛,一步一腳印的堅持,和大家慷慨的奉獻,是無法走下去的。這也讓我感受到他們為了幫助廣大的北 美僑胞,二十個寒暑孜孜不倦地將愛傳至千家萬戶這種真心的付出,不也正如我們慈祥的母親嗎?
台上的演出實際上也是很多人生活上的寫照:第一代 移民為了養家活口胼手胝足的辛酸,文化上的差異,教養子女的代溝與衝突,婆媳關係的劍拔弩張,以及夫妻之間感情的泠漠與對立…。我記得當年三歲的大女兒, 精心為我挑選的生日禮物是一份報紙,並且頗為自豪地對我說:「爸爸,我知道你最喜歡的東西是報紙和電視。」我不禁啞然失笑,更甚的是當全家大小由保姆領 軍,在頸子上掛著自製的看板,上面寫著「我要爸爸」「爸爸回家吃晚飯」,並繞著客廳齊喊:「抗議!」「抗議!」來迎接加班晚歸的我。看著妻子羞澀無助的眼 神與孩子無邪的笑容,讓我在剎那之間由嬉笑、驚愕、轉而熱淚盈眶。對於家庭的供應及妻小平安的守護,我一向引以為傲但是對孩子、妻子感情的需要我卻微不足 道,那些看板寫盡了妻子的順服與溫柔,孩子的無辜與需要,以及我對家庭的虧欠。
四年半前妻子因癌病逝,我身兼數職之後,更加体會妻子雙職的角色,打理全家鉅細靡遺,柴米油鹽堆中又無法感受工作的成就與滿足,她心中的苦悶可想而知,卻又不得不全力以赴,也才真正明白「賢淑」兩字不是與生俱來的,那是因為有愛更有犧牲。
戲如人生、人生如戲,參與此次的演出我驚覺現實的人生不也忽而台上、忽而台下嗎?只不過在台上時我們緊記台詞、走位、表情,並要求完美的演出;但到了台 下我們可能又回到之前的輕忽與漫不經心。身為兒子、父親、丈夫的我,是否真正体認到在人生中我需要扮演的多重角色?並且在不同的場景中,我是否能迅速地調 整自己的心態?稱職地把它演好呢?我想父親不應該只是物質的供應者,更應該是全家感情的加油站,我們不祗要「請愛回家」,也要「把愛帶回家」。
作者﹕陳江海 2010.05.09